中国的营销(上)
2014-04-25 14:41:47
中国的多数行业仍然没有实现产业集中,中小企业占据多数。即使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海尔,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“规模稍大的小企业”。小,这是中业的基本现实,差别是很小和比较小的问题。
承认弱势,正视弱势,是中国营销的基本营销环境——环境导向比消费者导向体现营销的本质。
再大的中业,到了发达也是弱势的,因为发达消费者心理上的强势。再小的美业,到了中国这样的,也可以表现得势,因为中国消费者心理上很弱势。美国就是当然的世界,中国抢夺世界榜一名也很难。这其中当然有企业因素,更有国别因素。
可以跨越国界,但的背书是。能否成为,除了企业的努力外,还有消费者是否具备先天的优越感。因为发达消费者先天的优越感,中业一直是弱势的;因为中国消费者面对发达缺乏先天的优越感,所以,即使在中国一败涂地的跨国公司,仍然表现得有优越感。
关键的问题不是你是什么,而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。
人贵有自知之明,做企业也是如此。至少截至目前,中业还没有强势的资格,这不是由企业决定,而是由发达消费者对中国国民的集体认知决定的。别人认为你是什么,不由你的现在决定,还由你的历史决定。
当然,承认弱势,不代表心理上的弱势。弱势而不承认弱势,是弱者的心虚。弱者的卧薪尝胆和韬光养晦才是强者心态。
在理论上,西方主流营销专家都认同营销面对现实,但一旦面对现实,专家们也会表现出因为居于强势所带来的强势心态。定位论专家里斯接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专访,在点评李宁时说:“先打造一个强势的,然后在中国市场上提高这个。”
对于中业来说,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逻辑。美国人对世界的心理优势决定了他们很容易这样思考——这与与否基本没有什么关系。即使是专家,面对多数问题,通常也是本能思考。或许,20年后,多数中业都会产生如同里斯一样的思维。
既然发达的消费者不承认中业的强势,那么,我们就要正视弱势的现实,并建立与这种现实相对应的营销逻辑。
驰业小编温馨提示,未完待续...